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车辉 通讯员 沈可
连日来,在山东省临清市刘垓子镇吕堂村大棚内,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郁郁葱葱、长势良好,村民们正忙着剪苗、打包,一剪一系,一捆捆红薯苗摆放整齐,等待装车,销往全国各地。
乡村振兴靠产业,产业发展靠特色。今年以来,刘垓子镇积极摸索发展红薯育苗产业,在吕堂大棚区种植一百余亩红薯苗,品种包括烟薯25、哈密、龙署9、西瓜红等,亩产15万株,迎来大丰收。现在正值剪苗的高峰期,红薯大棚每天剪苗用工都在50人左右,每人每天工资平均在100-150元左右,既促进了产业发展,也带动了群众增收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力量。“在家门口就能干活,每天工资能有150元左右,还不耽误接送孩子。”说起村里发展红薯育苗产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,吕堂村村民李晓兰乐得合不拢嘴。据了解,目前该镇共发展钢结构大拱棚35个、冬暖式大棚31个、春秋式大棚8个、连栋式智能温室大棚2个。
刘垓子镇的大棚经济“棚”勃发展,不仅助推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,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,更实现了乡村经济发展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根本转变,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、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。“”
“下一步,我们将深入调研蔬菜市场需求,根据需求种植时令蔬菜,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,将‘大棚经济’效益最大化,实现产业健康发展,不断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。”刘垓子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念朝营说。
近年来,临清市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方针,紧紧围绕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思路,立足实际,发挥当地地理、自然资源等优势,科学谋划、精准施策,探索出一条产业兴、村民富、乡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,而大棚种植是该市特色产业项目之一。
标签: